养殖致富网
 防控措施 |  手机版 

栏目类型

防控措施
技术 > 防控措施 > 正文

“蒙牛”拓荒冰城

时间:2018-07-24 来源:防控措施 点击:

 

  百姓能喝到更新鲜牛奶

  下线1.5小时就能进入卖场,这使哈尔滨市消费者今后能买到更新鲜的奶制品。志在成为世界乳业巨头的蒙牛,怎样落户哈尔滨市?
 
  记者来到蒙牛尚志乳业基地。“进入厂区须总部批准。”蒙牛哈尔滨尚志乳业基地老总黄华,以此理由谢绝了记者。记者使出“必杀技”:“听说蒙牛在哈投产的这20条生产线,目前国际上最先进,我不仅是一名记者,我还带了哈尔滨市区390多万双消费者的眼睛来!”记者因此进入厂区。蒙牛的生产车间,复杂、整洁。

  如果没有摩根士丹利等跨国机构的投资与指引,今天的蒙牛乳业极可能依然混迹于诸多小奶厂中做着代理加工买卖,艰难度日。国际巨头摩根士丹利前期4.77亿港元的现金投资,使蒙牛乳业走上了一条迥异于国内其他乳品厂的发展道路。

  摩根士丹利的中国“亲传弟子”蒙牛,选中哈尔滨,“落子”尚志,到底带来了什么?

  哈市成为“领头牛”

  蒙牛“落子”哈市,使哈尔滨成为国内乳业市场的“领头牛”。

  记者了解到,蒙牛“落子”,加上先前雀巢落户,哈尔滨已与呼和浩特并称乳业“双雄”,生产能力分列中国一二。哈尔滨从此成了在全国都叫得响的“领头牛”。

  当前,国内乳业竞争日趋激烈,全国有乳品企业1000多家,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12家、5000万元的350多家,业内并购整合、资本扩张,不断改变市场格局。与蒙牛直接正面激烈竞争的伊利最近触角深入黑龙江省,分别在肇东、林甸、齐齐哈尔、杜尔伯特各建一厂,直接争夺奶源和市场。紧随其后的酸奶巨头光明、奶粉巨头完达山等也不甘示弱,曾列全国第二位的黑龙江乳业集团目前在国内排在第7至第8位,虽呈下降趋势,也有卷土重来之意。乳业大战随着蒙牛“落子”,在哈尔滨市又要升温,直接“后果”将是产品纷纷提质降价,百姓将如同在家电大战中一样,不断得到更多实惠,哈尔滨市消费者“首当其冲”,可率先享受到乳品提质降价的种种好处。

  农民捧起“金饭碗”

  作为东北最大、国内第二的液态奶生产基地,蒙牛给哈尔滨市百姓带来的利益十分巨大。

  蒙牛首先带来巨大的地方财政税收。目前,它每年为哈尔滨市提供地方财政税收6000多万元,到政策优惠期后,每年地方财政税收超过1亿元。

 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。蒙牛来前哈尔滨市鲜奶收购价1.8元/公斤;蒙牛来后鲜奶收购价上涨,达到2.3元/公斤。仅此蒙牛就为哈尔滨市农民每年增收3亿元。

  提供众多就业机会。蒙牛直接招收职工1500多人,这些人主要出自哈尔滨市。此外,运输、饲料经营等还间接为哈尔滨市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机会。

  提供投资机遇。哈尔滨市投资者纷纷看好蒙牛,不久前,一家投资公司就与尚志市500多家奶牛户签订合同,每头奶牛投资3000元,承包榨奶和鲜奶运输,赚取劳务费。

  小区里免费尝鲜

  业内人士公认,蒙牛是最擅长市场营销的,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,蒙牛的“落户”将使哈尔滨市“学到更多的市场营销方面的高招”。

  7年前,刚成立的蒙牛在全国排名仅为1116位,到去年蒙牛液体奶市的场份额已经达到25%,居全国第一。在一个又一个的“营销轰炸”下,蒙牛一路攻城掠地。

  成立之初,蒙牛采取“比附”营销策略,广告为“创内蒙乳业第二品牌”,把自己与当时最负盛名的品牌“绑”在一起宣传。随后它又拿出“小区包围超市”的打法,各路人马穿蒙古服装,打横幅和标语到各小区,声称“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”,“不喝是你的错,喝了不买是我的错”,免费品尝,一下子在各城市火起来。

  2004年和2005年,“牛”气冲天的蒙牛与湖南卫视共同打造了最轰动的“超级女声”。

  蒙牛把“第二总部”设在了哈尔滨,哈尔滨市继“哈药现象”之后,将在全国再次掀起市场营销高潮。

  蒙牛1999年创立,通过虚拟联合,投入品牌、管理、技术、配方与其他乳品企业合作,当年实现销售额0.4亿元。1999年底自建工厂,工程均定位于国内顶尖、国际领先。蒙牛总部日处理鲜奶1000余吨,拥有目前全球处理鲜奶能力最大、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单体车间。日前,蒙牛在哈尔滨市尚志市落下了一枚重要“棋子”———投资3.5亿元,兴建20条国际最先进水平的液态奶生产线,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二。已建成的生产线日产能力为900吨,除满足哈市需求外,还供应东北乃至全国消费者。2008年前将在哈尔滨市投产二期生产线,日产奶制品1500吨。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国第一大奶制品生产基地。


【https://www.yangzhi12.com--防控措施】
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yangzhi12.com/js/50658/

推荐访问:拓荒行

上一篇:日本国内品种牛感染疯牛病
下一篇:英国乳制品包装现状